第四十五章 木牛流马_回到明末搞基建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五章 木牛流马

第(3/3)页

着烟袋,连连点头赞叹。

  “的确是好东西,它不用吃草,人踩着就能走。

  而且,大街小巷地穿梭,也更加便利。

  更加重要的是,它不拉屎……”

  赵诚笑了。

  牛马太多的话,街道卫生是很难搞好的。

  这说话的功夫,他脚下动了一下,就差点才上一坨牛粪。

  “来根叔,你也可以买一辆啊!

  只要攒够粮票,就可以到供销社买。

  一辆只需要666元。”赵诚鼓动。

  他不断推出新品,甚至一大早特意在早高峰时期亲自骑上自行车满火路墩转。

  目的就是让大家眼馋,勾起大家购买的欲望来。

  供销社里,卖东西不收银子,不收铜钱,不收粮食……只要粮票。

  所以,不管大家想买什么,他们手里都得有粮票。

  现在的行情是,赵诚放出来的粮票少,放出来的商品多。

  用经济常识来解释的话,就是钱不够用,钱就会越来越值钱。

  这是赵诚初期想要达到的目的。

  粮票越来越值钱,大家才会认可粮票。

  粮票随时能兑换粮食,跟粮食挂钩,它的信誉才稳定。

  等大家渐渐习惯了粮票,甚至是习惯了手里时常存放着一些粮票……

  赵诚推广货币的目的,也就达到了。

  作为一方势力,必须要有自己的货币。

  主要也是因为大明的货币体系太不稳定了。

  连银价,都不稳定。

  更不要提铜钱了。

  同样面值的铜钱,铸造的质量不一样,价值相差就很大。

  比如崇祯初年铸造的铜钱,用料扎实,用铜多,大家就都认可。

  后来,私造滥铸的钱币越来越多,铜钱又小又薄不说,里面还加入大量钱……

  那小铜钱,随便一捏就碎了,拿出去人们都不愿意要。

  这种货币形势,大家还怎么放心交易?

  好而稳定的货币体系,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。

  赵诚正在为自己的货币体系打基础。

  “军队也应该改革一下,实行官兵一体等级薪酬制。”

  赵诚琢磨着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shu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