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后续_唐朝工科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六十五章 后续

第(2/3)页

水下游涟水县。

  徐州的物产要出去,陆路运输效率相当的低,轨道没有疏通之前,徐州只能关起门来自己玩。

  但因为华润号,以及改头换面的徐州地头蟒崔弘道,本地的坐地户,有着比中原腹心土豪们更强烈的进取心。

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滨海人穷地弱,就算是万亩田产,一年能产几个钱?怕是攒个玻璃杯都要心疼三年。

  土地粮食产出本来就贫弱,每年本来就需要粮食救济,这就导致泗州坐地户们,不管是官僚还是商户还是地主还是贫民,都琢磨着直接赚到开元通宝,然后买粮食算逑。

  而郁洲这个海上沙州,琅琊王氏在东海县的几年经营,伴随着走私贸易的疯狂抬头。那些不需要缴税的海外粮食,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郁洲换个马甲,就成了徐州粮,然后在涟水县发卖。

  最重要的一点,价格相当相当的低廉。

  在确定生存危机不复存在,或者说生存危机已经不再那么紧迫,一如海州人用三年时间开始玩走私一样,泗州人拼了命要把徐州的东西,倒卖出去。连一河之隔的盐池,也不能动摇他们半点心思。

  到崔十二等“逆贼”被剿灭之后,一窝蜂的泗州人,不管是虹县还是涟水县,都顺着槽渠,奔赴扬州发卖。

  而主持此事的,正式崔弘道的徐州房子弟。

  “今年徐州棉价钱在淮阴涨了。”

  “怎么会涨?”

  彭城崔氏的宅院中,宛若茶会一样,这些子弟吃着茶,闲聊着眼下的紧俏买卖。

  甚么“君子喻于义”,去他娘的!

  “之前放了风声出去,说是崔十二毁了棉田,这就价钱涨了。”

  “是了,淮南还没种多少棉花,这棉绸是要涨。”

  “本来就不便宜,沧州棉在洛阳都卖到两贯一匹。”

  “怎么会这么贵?那淮阴人运到扬州卖多少钱?”

  “徐州粗面一匹是五百文,到楚州就涨了五十文。”

  “涨一成?!这楚州人怎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shu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