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 人和_唐朝工科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六十九章 人和

第(2/3)页

,找上官或者老大帮忙。

  二,原地待命。

  至于说慰问灾民之类的……如果是斛薛部时期,作为族长,那肯定是要干的。但他薛不弃现在是薛州刺史,这活儿轮不到他来干,自有天使前来慰问,他只要负责跟着喊“辛苦了”就行了。

  大部分时期,薛不弃薛刺史,平日里上班就是划划水,别看薛州残破鄙陋,办公场所还是有的,用了不少水泥。

  原先修建的归降城、受降城因为军事上的意义不再存在,逐渐就变成了薛州境内的两个畜牧中心,其中归降城主营屠宰和制革,受降城主要功用是分选饲料。

  至于薛州治所,则是迁徙到了狼山附近,朝廷特意赐名狼山县。

  狼山县别看小,城市人口数量比一般的中原县城还要多,一万两千多的城市居民,按照中原传统来计算,差不多是两千四百多户。

  其中有不少的一部分,是匈奴遗民,也就是呼延部。

  只是居住在狼山县的匈奴人,其主要工作却是种地,“天竺黍”最早就是呼延部通过贸易,从天竺带过来的。

  薛州刺史薛不弃得知前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之子,居然搞到了丰州的碱面场,便来了精神。

  原本京兆韦氏暗中控制丰州这一出碱面场的时候,薛不弃根本没机会和碱面场打交道。

  他既不能做中间商,也不能做承销商,甚至连做个买家……京兆韦氏也没打算卖给他。

  原因很简单,京兆韦氏在直隶近畿和关中地区,本身就有大量的自销市场在,碱面场每年制作的那点碱面,自己都不够用,又怎么可能卖给薛不弃呢?

  而随着磨面技术的进一步升级,小麦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,但凡家有余财的,都愿意吃口感更好的面食。

  饮食习惯的改变,又进一步促进着碱蒿子的种植规模,以及碱面的产量。

  但这根薛不弃关系不大,他在狼山附近的几个荒原,也有碱蒿子种植,可销路主要是散单,反而是丝路上赚头更大。

  对薛不弃而言,能够从近在眼前的丰州赚钱,又何必舍近求远?

  最重要的是,管理碱面场主要靠堆人力,一个大型碱面场的劳动力数量是相当丰富的,这就导致每天的粮食消耗不低。

  薛不弃既想出口劳动力到丰州各个碱面场,又想把粮食也卖过去。

  在河套地区,薛不弃以前可能没辙,但现在他还真是粮食大户。

  究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shu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