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 登基称帝!改元开平!_大唐: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357章 登基称帝!改元开平!

第(2/3)页

科举,只为选拔出合适的人才,届时本王会亲自督考,所有成绩,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能否成功,全凭个人本事!”

    五姓七望确实很厉害,掌控太多资源,但是并不代表,五姓七望就能代表天下了。

    这个天下,仍旧是有小世家,以及寒门学子的,如今他的信号很明确了,五姓七望不复当初,不会有人真的愿意跟着他们去死的。

    现在五姓七望以及其他一些大家族的离场,正是他们入场的绝佳时机,少了那么多人和他们竞争,这不是机会是什么?

    如今他要做的,就是将天下尽快稳定下来,只要天下稳定,大才自然会有,李元吉一点也不急,因为也急不来。

    这次科举,李元吉要当做一次标杆,因为以后在大唐入仕,这个科举,将会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路,也将会成为天下所有人的希望,无论世家、寒门、庶民,都有机会。

    岑文本等人闻言,却是心神震动,科举制度,前隋之时已经有了的,但杨广的科举并没有完善,可以说都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实行,如今李元吉这样规模的举办科举,所有人都很清楚,今后这个科举,必然将会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。

    至于反对,一众人都没有想过,他们这些人,即便有出自大世家之人,但都已经脱离家族,可以说一人撑起一房。

    而其他人,家族都很小,甚至还是寒门,加上如今李元吉实行的政策,他们还有什么好反对的。

    不仅不会反对,几人反而都很高兴,因为这次科举过后,必然能够挑选出不少人进入仕途,补充朝堂以及地方上官吏的不足。

    “大王,臣赞同。”

    几人纷纷同意,没有丝毫迟疑。

    这件事定下来,孔颖达随即站出。    

    “大王,臣有一事,臣请大王,将学院在大唐各地开设,尽快完成大唐各地划府,设立府学、州学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待数年后,大王实行的科举制度,必然达到鼎盛,天下学子,不仅满足朝廷以及地方所需,更是能为大王培养更多人才,还望大王允可。”

    孔颖达这番话,既有大义,也有私心。

    这点,李元吉看得很透彻,学院的推行,他是必须要做的,既然要实行科举,就不能只有形,必须要彻底形成。

    而要彻底形成,学院制度将必不可少,大唐各地,是必须要设立的。

    孔颖达这么积极,无非就是学院主流的依旧是以儒家学识与思想为主,学院的推行,也是将儒家再次推向鼎盛,作为孔氏后人,孔颖达一旦完成,声名也将会来到顶点。

    但李元吉不反对这种私心,人都是有私心的,他能够理解,只要在他的大方向基础去做,去完成,夹杂点私心他都可以接受。

    “冲远说得极好,学院必须要在大唐天下推行开来,此事,景仁你与冲远一同去制定,然后把折子给本王。

    划府的事情,也尽快去完成,优先建立府学,州学先暂行放缓,各府学院的建立,教育部要尽快拟出一个方案出来。

    另外,景仁你要格外注意,不仅是学院,还要在各府、各州设立工厂,原本在岭南的工厂,保留一部分外,在大唐各地都要开展。

    尤其是火器局、铁器局、航船局等这些部门,要尽快扩充起来,以尽快满足需求。

    同时,汽车、火车的推行,也要开始提上日程,道路与铁路的修建,都要逐渐抓起来。

    这些事,你们都辛苦一下,尽快做出一个方案出来,先从长安开始,将这些尽快铺设下去。”

    随着李元吉将这些事务全部安排下去,岑文本等人的落实,各地官吏开始有序进行填充,尽管依旧还有大量人员不足,但至少土地的重新分配,地方的安置与治理,原本停下来的区域纷纷开始重新启动。

    长安城内,所有人都在开始准备李元吉称帝的事宜。

    一个月时间,很快过去。

    公元635年,李元吉在长安正式登基称帝,改元开平,故公元635年,为开平元年,称帝之日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shu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