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章 无豚不成家_唐朝工科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五十一章 无豚不成家

第(3/3)页

有了旧年大族的风范,绝非因为出了一个安北大都护。

  “话虽如此,到底还是养猪啊。”

  卢氏老人有些不甘心,可不等卢照邻继续说话,自己一咬牙,“有道是家中无豚不成家,这是祭祀祖先的肉食,不丢人!”

  “……”

  文化人要面子,找个理由也要撑下去。

  不然……心里那一关难过。

  “西安君,可要在敦煌雇些人手?关内好汉如今在敦煌的极多,西安君在长安颇有干系,倘使招呼,响应者定然极多。”

  “噢?某听闻河北刀客江南剑士要多一些,怎地现在又出了关内好汉?”

  “这几年关中粮田都有抛荒的了,你说出不出好汉?”

  “……”

  听到这回答,卢照邻都不知道怎么接下去。

  土地兼并都知道不好,但本朝和历朝历代还是有些区别。人口相对较少不说,还有兼并土地之后输出富余人口的渠道。

  还不止一个渠道,这就让权贵们颇有些肆无忌惮。

  权贵并非不知道这是在玩火,但只要没有到临近崩盘的地步,这一切都会加速演练着。

  “关中粮价是要低一些。”

  “哪里是低一些……要不是朝廷强制着种,谁愿意忙了一年连去长安城吃一顿的钱都没有?再者,粮税又不见抹了去,还不如把地租给大户,由得大户包税了去。”

  “说的也是。”

  无利可图的事情,朝廷又不说给粮食补贴,还还忙个屁。物价涨的飞起,偏偏粮价跟日了狗一样……谁叫每年增加的耕地数量十分惊人呢。

  就这,“化獠为汉”的朝廷大政还在南方不断推行着,每年垒砌的梯田都不知道有多少。

  伴随着物流运载能力的大大提高,“南粮北调”轻而易举,一次输送几百万斤粮食根本谈不上什么壮举,就是很普通的一次商业行为。

  若非朝廷体制硬性的要求粮食实物税,否则关中永业田,早就改成了桑叶林或者棉花田。

  “现在敦煌,关中人很多?”

  “贞观才生的小崽子都有三四千,西安君你以为呢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卢照邻一时无言,心中暗忖:不若雇佣这些“好汉”去养猪,反正都是给钱……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shu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